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挖良田、花大錢 高屏大湖開發引爭議

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從反美濃水庫到反高屏大湖已超過十年,要求政府應提出
永續的水資源替代方案。(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朱淑娟 2012.6.20

爭議超過10年的高屏大湖開發案(舊名吉洋人工湖),近日重啟環評差異分析審查,開發必要性成關鍵,水利署縮小開發規模、變更取水方式,希望取得社會支持。然而台灣是否還要「挖良田、蓋水庫」,值得各方深思。

台灣重量級的水環境專家、中央大學名譽教授歐陽嶠暉六日在「高屏大湖」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審查會中說:「十五年前的水資源方案著重在『開發』,現在是強調『效率化管理跟調度利用』,思想已經不一樣了。」

然而水利署在十年後,還是堅持依當年高屏大湖的規劃,挖良田、花大錢蓋水庫。另一方面十多年來環保團體從反美濃水庫、到反高屏大湖,至今緊咬不放。台灣土地有限、財政困難、糧食自給率低,面對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難題,除了蓋水庫,是否還有更符合永續的水資源方案。

一九九○年代環保人士反美濃水庫,後來政府提吉洋人工湖做為替代方案。吉洋人工湖在九十一年七月通過環評、九十三年十二月經行政院核訂,但因環保人士持續反對,立法院年年刪除預算,導致無法動工

八八水災後水利署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中的「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中夾帶一百六十一億預算興建吉洋人工湖(後改名高屏大湖)。突破預算障礙後水利署修正計劃,將工程分為三期,第一期先建一百八十三公頃的E區。水利署並將興建預算調降為九十億元。

水利署:有助大高屏區穩定供水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賴建信表示,目前高雄地區每日用水需求一百六十三萬噸,預估民國一百廿年再成長到一百九十九萬噸。但目前每天只能供應一百四十一萬噸,不足的水量要移撥農業用水。

他強調,高雄地區水源主要來自高屏堰,但高屏溪降雨豐枯差九倍,暴雨時又留不住水,導致枯水期供水存在極大風險。八八風災時三天下了兩千五百毫米,把一年的雨都下光了,不到半年高雄又進入枯水期。

建人工湖是為了將豐水期的水存起來以備枯水期使用,估計高屏大湖有效蓄水量一千五百萬噸、每天可供水十萬噸,有助於穩定南部用水。

既然如此,環保團體以及當地農民為什麼要反對?

環保團體:犧牲救命良田 用水量超估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從反美濃水庫到反高屏大湖,十多年來始終堅持台灣應朝向節水型的永續社會去努力,他強調:「水庫開發應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優先方案。」

依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內耆老口述,當地土質深厚,為務農之上好田地,故稱為「土庫」。一望無際平整的農地,農民在這裏承租種毛豆、西瓜、水稻、玉米,多年努力這裏已成為台灣知名的毛豆示範區。李根政強調,那七百公頃農地約可養活一萬人,救命良田為何要拿去蓋水利設施?

反高屏大湖自救會總幹事黃森蘭去年在立法院公聽會中強調,台灣糧食自給率低,去年五月馬總統已宣示將糧食自給率從百分之卅一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好好一塊地,為了後代子孫,我們一定要站出來反對。」

水利署估計到民國一百廿年高雄市每日用水量還要再成長卅六萬噸,但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質疑,過去六年高雄市自來水用量零成長,水利署是用錯誤的假設去預估錯誤的成長量,有恐嚇人民之嫌。

其中,水利署預估南部科學園區高雄園區每日需用水十萬噸,但李根政表示,去年高雄園區實際用水每日六千噸。另外多年來水利署不斷宣示節水政策,目標是未來每人每日用水要降到兩百五十公升,但卻又預估高雄地區到一百廿年每人每日用水要成長到兩百八十公升,政策宣示與執行明顯有落差。

替代方案多 改善漏水率、廢水回收皆行

南方水盟呂翊齊說,高雄自來水漏水率達百分之廿六點二,遠高於上海百分之十、新加坡百分之五、東京百分之三。台北市曾補助五十五億改善漏水率百分之四點一七,每天增加十五點八萬噸。他強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為何還花大錢做人工湖?」(水利署表示扣除無費用水,漏水率應是百分之十七點八二)

歐陽嶠暉也說,自來水公司已表示到一百零六年漏水率要降到百分之十五,相當於高雄市的漏水率可從現在的百分之廿六點二降到百分之十一點二,每天約可增加供水十八萬噸,他建議:「這是否可替代一部分供水?」

李根政表示,其他替代方案還包括改善東港溪水質,另外中洲汙水處理廠目前每天處理九十萬噸廢水,只要回收三分之一,就有卅萬噸水可供給工業用水。此外工業用水回收率低,只要提高一點點回收率,就可減緩供水壓力。

水利署「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晝」工作小組委員、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說,這麼多替代方案水利署都不採納,堅持投入九十億元蓋一個每天只能提供十萬噸水的人工湖,她質疑可能有其他的開發目的。

水資源政策矛盾 財政困難 仍花大錢蓋水庫

此外高屏大湖工程本身也被質疑可能導致周邊淹水、引入地下水、搶奪農水等疑慮。屏東縣長室機要秘書鄭文山表示,這區域的地下水位約二點六到四點七米,但人工湖挖十二米深,湖水與地下水交換迅速可想而知。

李根政也質疑,豐水期時地下水甚至會湧出地表,等於是把地下含水層全挖出來,南部天氣熱蒸發量大,這種投資怎麼看都沒道理。

賴建信回應,E湖區是利用南化高屏聯通管輸送南化水庫的溢流水量(南化水庫的水由甲仙堰引入)。而南化水庫之所以有溢流量,是淤積導致庫容從一點五億噸降到一億噸,把這些溢流水引入高屏大湖,並不是抽地下水。他承諾未來人工湖將做不透水布或土堤隔離地下水,減少與地下水的交互作用。

國家缺少水資源上位計畫

李根政認為,高屏大湖爭議十年,關鍵在於台灣的水資源管理欠缺上位計畫,任由各單位各行其事。負責供水的水利署只管開發水源,負責改善漏水率的自來水公司又常喊沒錢。環保署不願面對東港溪養豬廢水汙染,水質如何改善?

國家水資源投資的矛盾又豈止高屏大湖而已。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國科會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中期用水的方案上,環球技術學院環管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質疑,為了每天一點二二萬噸水,國科會寧願花近四十億去做取水及淨水工程,也不願投入八億去改善漏水。立委田秋堇不解:「財政困難,為什麼非花大錢不可?」

或許行政院可以把所有難處都指向水價過低,但水價只是水資源政策的一環,其他能做的不做,又如何要求人民支持水價調漲。水土保持做不好、水質汙染不面對、水庫淤積無力改善、替代方案又不願積極進行,最後只剩下多蓋水庫。但台灣還有多少農地可以這樣釋出?還有多少錢可以這樣投資? 


《高屏大湖》
原名吉洋人工湖,預定地在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屏東縣里港鄉,屬於台糖手巾寮農場、土庫農場,總面積六百九十七公頃,有效庫容約五千五百立方公尺,分為ABCDE五個湖區。水利署修正後第一期工程先做E區一百八十三公頃,有效蓄水量一千五百萬噸,每天可供水十萬噸。

高屏大湖爭議大事記
時間
事件
1992~
美濃民眾及環保團體反美濃水庫,後水利署提多項替代方案,其中之一為「吉洋人工湖」
2002.7
通過環境影響評估。9312月行政院核訂,但因民眾持續反對,立法院年年刪除預算,無法動工
2010.1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水利署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中的「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中編列161億元預算興建吉洋人工湖
2010.3
水利署提吉洋人工湖修正計畫,改名「高屏大湖」,分期施工,先開發第一期CD湖區,面積310公頃
2011.5.6
美濃人聽聞水利署重提美濃水庫計畫,北上立法院抗議,也要求不得興建吉洋人工湖
2012.2.13
計畫核定過三年未開發,水利署重送環評,再修正計畫第一期先開發E湖區。但因只提簡單的「變更內容對照表」,被要求改送「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2012.6.7
「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環評委員質疑開發必要性不足,針對開發必要性將另舉行專家會議

沒有留言: